“心花人生”抑郁症研究与干预计划
为了进一步探究抑郁症的认知神经机制和心理病理学,改进抑郁症的精确诊断和精准治疗,严超赣教授于2021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起“心花计划”抑郁症研究项目。
2025年1月,为了将抑郁症研究与抑郁症干预社会服务更好地结合起来,严超赣教授将在清华大学发起“心花人生”抑郁症研究与干预计划。“心花”项目旨在采用脑影像等多种研究手段,建立抑郁症精准诊断和分型的客观标记,探索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型心理干预技术,并发展药物之外的无创神经调控新疗法。“心花”项目三年多来,已提供1000多人次的心理咨询及团体干预,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01
关于我们
THU Yan Lab
清华大学严超赣教授研究组
清华大学严超赣教授研究组(THU Yan Lab)成立于2024年10月,前身为2015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创立的The R-fMRI Lab。实验室聚焦于脑影像技术方法研究,致力于开发基于脑影像的抑郁症精准诊疗。
实验室开发了DPABI/DPARSF等脑影像标准化分析平台,联合启动了“中国人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影像参考常模”协作组(RESTING),发起了“抑郁症脑影像大数据联盟”(DIRECT)。实验室正在开展“心花人生”抑郁症研究与干预计划,旨在凝聚心理学家、精神科医生和脑科学家的综合力量,期待未来能在抑郁症的早期识别、预防和干预研究上有所突破,帮助抑郁症患者更好地摆脱痛苦,拥抱阳光,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
实验室目前包含正式成员11名,以及多名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宣武医院、上海华山医院、解放军301医院等机构的访问学生。研究组培养的首名博士生发表了ESI高被引论文,获得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并荣获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已经晋升助理研究员和硕士生导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严超赣 -
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长聘教授
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19~2023年度)和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获国际人脑图谱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和中国科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奖,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人才计划择优支持、北京市科技新星等项目资助。
2006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随后赴美留学,在美国内森克兰精神病学研究所和纽约大学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系先后担任研究科学家(Research Scientist)和研究助理教授(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职位。
2015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任研究员,历任心理所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抑郁症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主任和所务委员。
2024年加入清华大学任心理与认知科学系长聘教授。
更多扩展阅读,科学网:清华来了位新教授,想驯服抑郁的“黑狗”
02
“心花人生”抑郁症研究与干预计划
“心花”干预研究一期:临床抑郁症
“心花”一期研究主要面向正在服药治疗的临床抑郁患者,采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天君教授开发的“移空疗法”为抑郁参试者提供心理干预。目前已有26名抑郁参试者完成8周心理干预及实验测查,进入长期随访。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经过8周的“移空疗法”心理干预,抑郁参试者总体:
☀️抑郁、焦虑水平显著减轻
💪自我效能感显著提升
😊情绪调节能力显著提高
🧩认知记忆任务中表现提升
🧠大脑网络功能连接减低(与药物治疗效果类似)
“心花”干预研究二期:亚临床抑郁
正念生活小组户外行禅
团体音乐心理干预分享环节
“心花”二期主要面向亚临床抑郁状态人群,开展团体音乐心理干预活动、正念生活小组等多种形式的心理干预技术研究。旨在构建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抑郁症早期识别智能评估模型,建立基于脑影像、认知测量、任务范式和可穿戴设备的神经-心理-生理-行为多维度指标体系,形成可操作化的抑郁症预防方案,建立抑郁症综合预防干预平台。
“心花”干预研究三期:难治性抑郁症
个体化TMS干预方案
“心花”三期主要针对难治性抑郁患者,采用机器人导航TMS,使用抑郁症脑影像大数据引导的个体化经颅磁刺激靶点定位算法,对患者进行5天加速TMS干预。目前已入组24名参试者,总体观察到非常好的干预效果, 具体体现为:
1) 5天TMS干预前后,医生访谈评估得到的汉密尔顿17项抑郁量表 (HAMD)得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得分、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评定量表(MARDS)得分均显著减低;
2) 在干预后的长期随访中,大部分参试者社会功能有显著改善,抑郁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部分参试者抑郁焦虑水平有波动,在随访过程中,我们会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心理干预,以期改善残余症状,预防复发。
03
中央电视台和北京卫视对研究团队的报道